- 龙隐取名
- 惠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惠姓,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过去2000多年期间,惠氏的活动地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长久以来在历史上成名的惠氏名人,也几乎全是江、浙人氏。古代的扶风,在今陕西富平东南,全国惠氏老家便在这里。望族居扶风郡(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
惠姓历史发展
惠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出自黄帝直系裔孙惠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远古时期,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陆终的第二子就叫惠连。
在惠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者,称惠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的周惠王,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东周王朝时期,第五位君主名姬阆,于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逝世后谥号为“惠”,史称周惠王。
在周惠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为惠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僖公之子公子惠,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纂》中记载:陈僖公生公子惠,字子得,后分两支:一为子禽氏,一为惠氏。
陈僖公(陈釐公)妫孝,是陈国的第七位君主,在位期间为公元前832~前796年共三十六年。其有个儿子为公子惠,字子得。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惠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公子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鲁惠公姬弗涅,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三任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68~721年共四十六年。
鲁惠公为鲁孝公儿子,周文王的第八世孙,后承袭鲁孝公担任鲁国君主。他在位间励精图治,国势大振,百姓悦服。
周平王姬宜臼建立东周王朝期间,感激秦文公护送迁都洛阳,允许他用天子礼祭祀天帝。此事被鲁惠公知道了,也向周平王申请允许用天子之礼举办祭祀活动,却被周平王拒绝了。鲁惠公大怒,故意自用天子之礼祭天,还通知了周平王,周平王也不敢过问,假作不知。
鲁惠公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因适夫人无子,乃立庶长子息,是为鲁隐公。次子姬威,三子姬恒(公子尾)。
姬恒为门下丁公府椽,流誉他方,各国归仁,遂以“他方”二字合成为“施”字,食采于饱,封为施国,号曰施父。在姬恒的后裔子孙中,分衍有两氏:一支为以先父名号为姓氏者称施氏,一为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惠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的周惠王,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姬姓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姬发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姬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姬禽父第五代孙名姬称,即第十二位鲁君鲁孝公(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有季子字子展(公子展、夷伯展)。
公子展之孙曰姬无骇。周桓王姬林五年(公元前715年),姬无骇逝世。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子惠伯巩之族以祖父字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
柳下惠,本名展获,字禽,又字季,公元前720~前621年,是春秋时期鲁孝公姬称后裔姬无骇之子,“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由于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柳下惠曾为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
柳下惠是展氏、柳氏二姓的得姓始祖,也是惠氏的得姓始祖之一,该支后裔以先祖谥号为姓氏,称惠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惠氏之源,在唐朝时期手写本《四海姓望谱》中有明确记载。在《四海姓望谱》中记载:“惠氏 承姬姓周文王之苗 曹周公旦之胤绪,曾伯禽之别族,柳下惠之后。”这说明,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是部分惠姓人的祖先。
法国汉学家、探险家、文化强盗伯希和(Paul Pelliot,公元1878~1945),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从敦煌盗掠弄走的文物中,就有唐朝手写本《四海姓望谱》残卷,即“伯3421号文书”,其中记载了该支惠氏之源。伯希和曾携带部分敦煌写本精品出示给在北京学者罗振玉、蒋斧、王仁俊、董康等人观看,自此中国学术界始知敦煌莫高窟内有唐朝遗书。
珍贵无比的唐朝史籍《四海姓望谱》现被收藏在法国巴黎博物馆。
第六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惠公姬夷吾,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晋惠公姬夷吾,是晋献公之子。
姬夷吾之母为小戎子,她与其姊大戎狐姬同嫁晋献公。大戎狐姬生晋文公重耳,重耳年长于夷吾。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与夷吾皆有贤行,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为了给她儿子奚齐争夺君位,屡次对他们几个人加以陷害,使其先被疏远,后遭迫害。夷吾先被封于屈(屈指二屈,北屈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南屈在其南),在太子申生受骊姬诬陷自杀后,他从绛都(今山西翼城东南)逃归屈,整兵自守。其后晋献公派兵伐屈,夷吾不能坚守,逃亡到梁(今陕西韩城南)。
晋献公在位二十六年去世,遗命骊姬之子姬奚齐继位。大夫里克等杀死姬奚齐,派人迎接公子重耳回国为君,重耳谢绝;又派人迎公子姬夷吾。姬夷吾当即就要启程归国,跟随他流亡的人觉得此事可疑,因为国内还有晋献公的儿子可以立为国君,反而来迎接流亡的公子,说不定其中有什么阴谋。于是派人到秦国,请秦穆公发兵护送姬夷吾回国即位,许在事成之后,把晋国黄河以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又派人给里克送信许愿,说只要回国做了国君,就把汾阳之邑封给里克。
周襄王姬郑三年(晋惠公元年,公元前650年),秦穆公发兵送夷吾回国,立为国君,是为晋惠公元年。
晋惠公即位以后,首先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背弃割地给秦国的许诺,派人到秦国致歉,说:“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婉转地表达了不能割地给秦的意思。第二件事是除掉里克等原来杀死奚齐另立国君的人。最先对付的是里克,不但不封给他原来许诺的汾阳之邑,而且把他手中的权也夺了。过后还不放心,恐怕里克故伎重演,迎立依然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就下令让里克自杀。惠公对里克说,如果没有里克,他当不了国君;但是,里克杀过奚齐,有这样的人为臣,国君就没法当。里克绝望地说:“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只得伏剑而死。除掉里克以后,还害怕他的同党兴风作浪,又寻机将那些当初与里克同谋的人一齐杀死。做完这两件事,惠公解除了他的内忧外患,可是国内人心已经离散。
周襄王五年(晋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卖给一些粮食。秦穆公听从了百里奚的建设,暂不计较晋惠公悔约的前嫌,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粮食,由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南)至晋都绛,沿渭河入黄河转汾河再转浍河,运粮的船络绎不绝,称之为“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国发生灾荒,也请求晋国交给一些粮食。晋惠公与大臣商议此事,有人认为应该答允,秦国能不念前嫌给晋国运粮救灾,晋国理应回报。但又有人认为,没有割地给秦国,两家已成仇敌,再给秦国救灾,无疑是给敌人助长力量,这事不能答应。惠公采纳了后一种意见,没有给秦国运粮。
周襄王七年(晋惠公六年,公元前645年),秦国渡过灾荒,秦穆公率兵大举伐晋。晋惠公整军抵御,因他的所做所为不合情理,不得人心,君臣不和,士气不振。两军战于韩原(今山西河津与万荣之间),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
秦穆公对晋惠公的怨恨难以平息,预备把他杀了祭祀上帝。多亏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之姊,以自焚要胁秦穆公,才劝阻了此举。晋惠公在秦国当俘虏期间,秦晋两国重新订立盟约,然后被礼送回晋,继续为君,直至逝世。
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在大国争霸中无所作为。晋惠公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国君的宝座,为取得和维护权力不顾一切。为了谋求回国即位,他甘愿割让国土,更不用说封官许愿了。登上宝座之后,就自食其言,一概反悔,遂造成背信弃义的狼藉声名。而在秦国遭灾时,又以怨报德,企图依靠自然灾害打击秦国,再一次在道义上失败。韩原的战败被擒,只不过是前两次失败的自然延续而已。
晋惠公使晋国处干“失道寡助”的地位,当然不能和其他大国争衡,较一日之短长了。但晋惠公并非一个庸碌无为的君主。晋惠公在位期间,在国内大力采取各项惠民政策,使晋国社会继续得到稳固和发展。晋惠公之所以许秦赂又背赂、作爱田,作州兵、和戎等一系列政治作为,其主要目的都是从晋国自身富强为出发点的,不仅在客观上为晋国的富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为后来的晋文公及其以后晋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
因此,晋惠公逝世之后,晋文公以“柔质慈民曰惠”给其所上谥号为“惠”,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惠氏。
第七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姜元,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齐惠公子子襄之后。惠旧作桓”
齐惠公是齐懿公之子。
齐懿公在位时期非常骄横,人心不归附。所以齐懿公被丙戎和庸职杀死。齐国民众还不解气,又废黜了齐懿公在国内的太子,从卫国迎接公子姜元回齐国为君,是为齐惠公。
齐惠公在位十年,多实施惠民之策,得到民众的欢迎。至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齐惠公病逝,其子齐顷公姜无野继位。齐惠公在位时期,宠臣崔杼曾得到齐惠公的宠幸,到齐惠公逝世后,另外的高氏、国氏贵族怕受崔杼胁迫,便联合起来把崔杼驱逐出国,崔杼便逃到卫国。齐顷公继位后,给先王上谥号为“惠”。
周定王十八年(齐顷公十年,公元前589年),齐顷公率军南下攻鲁国龙邑(今山东泰安),其宠臣卢蒲在战斗中被杀,齐顷公怒而攻至巢丘(今山东泰安)。同年,齐顷公在马鞍山下(今山东济南)与晋国展开了著名“鞍之战”,结果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差点被俘,幸得大臣逢丑父相救,二人互换衣服,佯命齐顷公到山脚华泉取水,得以逃走。回国都后不久逝世
而被驱逐到卫国的崔杼得卫国之助,乘机齐顷公逝世之机复辟回齐,扶立公子姜购,是为齐庄公。
其后齐顷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卫姓氏者,称惠氏。
第八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贤哲孟献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孟献子之孙子为服惠伯。”
孟献子,就是仲孙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上大夫。
孟献子为人勤俭,为大夫时时常体察民情,常说:“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主张俭用和发展生产,时称贤大夫。后世的曾子对孟献子十分推崇。
孟献子的裔孙叫服惠伯,其后分衍有惠氏、服氏,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
第九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楚惠王熊章,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楚惠王熊章,在位时期吴王夫差击败越王勾践,成为一方强霸。
周敬王姬丐四十年(楚惠王九年,公元前480年),楚惠王乘吴国被越国打败之机,率兵进攻吴国。
战国初期的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楚惠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了蔡国(今河南上蔡)。
到周贞定王二十四年(楚惠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又灭杞国(今山东安丘)。
楚惠王曾命鲁国人公输般(鲁班)造云梯,准备向宋国进攻,后为墨子所制止。
周考王姬嵬十年(公元前431年),楚惠王逝世。楚惠王在位五十七年,将楚国领土扩大了将近一倍,继位的楚简王熊中给其上谥号为“惠”。
在楚惠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卫姓氏者,称惠氏。
第十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桓公疫裔孙惠伯彭,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
《世本》中记载:鲁桓公生僖叔牙,叔牙生武仲休,休生惠伯彭,鲁文公十八年襄仲杀惠伯。”
惠伯,是公子彭的封号,他属于鲁国三桓集团。
春秋时期,鲁国的国政在季孙氏之后便由东门襄仲掌握。东门襄仲是鲁庄公的儿子,名字叫公子遂,字襄仲。由于他住在鲁国都城东门旁边,史称“东门襄仲”。
当时鲁国有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个家族,史称“三桓”。“三桓”各自一直在扩张自己的势力,直接威胁到鲁文公姬兴的权威。公子遂竭力维护鲁君,多次企图铲除“三桓”的势力,在周顷王姬壬臣二年(鲁文公姬兴十六年,公元前611年),公子遂就曾找个由头杀了三桓的中坚力量之一的公子彭,但公子遂却最终也没有取得成功,因此与“三桓”成了死对头。
公子彭被杀后,其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封号为姓氏者,称惠氏。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鲁桓公疫裔孙惠伯彭,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元和姓纂》中记载:“季悼子生惠伯鞅,鞅生懿伯拊,为公之氏。”
季悼子,就是季孙纥,亦称季平子,是季武子之子。鲁昭公七年,季武子逝世,季悼子代立。
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郠,献俘,始用人于亳社。臧武仲在齐,闻之,曰:“周公其不飨鲁祭乎!周公飨义,鲁无义。《诗》曰:‘德音孔昭,视民不佻。’佻之谓甚矣,而壹用之,将谁福哉?”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孔子对于开始用俑作为陪葬的人为什么那么痛恨呢?为什么诅咒他断子绝孙呢?因为俑以人为形,是对人本身的不尊重。
孔子对于季悼子伐莒,以人作为牺牲品,虽然没有留下评述,但从以上孔子针对“始作俑者”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这件事绝对十分痛恨。
季武子的专制,季悼子的残暴,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鲁国君弱。
季悼子的儿子叫惠伯鞅,惠伯鞅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惠氏。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秦国自秦襄公开始为诸侯,至秦穆公凡九世。在秦穆公时期开始称公,至秦惠文王则傲称为王。
秦惠文王嬴驷季悼子公子彭熊章,服惠伯,姜元,晋惠公鲁惠公公子惠,公元前356年~前311年,是秦孝公嬴渠梁之子。
秦惠文王为太子时曾犯法,当时商鞅掌刑法,曾黥其师以辱之。故而在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即位,就将商鞅给予车裂。然而,秦惠文王并未废除商鞅之法。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周显王姬扁三十九年(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命大良造(秦国最高行政长官,掌军政大权)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打败魏军,逼迫魏国尽献河西地于秦国。秦国此后以黄河、函谷关为界抵御关东诸侯,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周显王四十四年(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为王。
周慎靓王姬定三年(秦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318年),韩、赵、燕、楚、魏五国“合纵”攻秦,被秦军打败。张仪又游说拆散齐、楚联盟,秦乘机打败楚军,占领汉中。
在对关中六国作战取胜后,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于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16年)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今四川昭化)和巴(今重庆嘉陵江北岸),使得秦国“擅巴蜀之饶”,为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秦惠文王逝世后,继位的秦武王嬴荡为其上谥号为“惠文”。
在秦惠文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惠文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惠氏、文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三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三妃之一的惠妃,属于官职称谓为氏。
惠妃,为封建王朝嫔妃名称,始建于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设四妃制,惠妃为其中之一。唐朝时期沿袭隋制,但将四妃裁撤为三妃,后又恢复为四妃。
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妻妾一大堆,最高者为皇后,之下设有四妃:宸妃、惠妃(亦称淑妃、惠淑妃)、德妃、贤妃;再下为四嫔:喜嫔、容嫔、仪嫔、敬嫔;再下为四昭:昭仪、昭容、昭媛、婕妤;再后就是美人、才人,人数不等,最末的就是秀女。
惠妃在内宫权利颇大,官秩与宰相相同,授领正一品,职掌辅佐皇后的论命、妇礼,几乎无所不统,但不得干涉外政,俗称“内命妇”。
在历代惠妃的族人中,均有以先祖母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惠氏,以表显赫,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四个渊源
源于库莫奚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库莫奚族珠鲁氏,源出金国时期库莫奚族术鲁部,亦称述律部,世居赫舍里河(今吉林延边布尔哈图河),后逐渐融入女真族,成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满语为Juru Hala,满语“双”,后多冠汉姓为惠氏。
第十五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惠和氏,亦称辉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回特部,以部为氏,满语为Hunhe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辉发(今吉林辉发河上游)、富尔坚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长白山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惠氏、何氏。
⑵.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氏族和金国时期女真纥石烈部,以部为姓,满清时期有译写为“黑舍利”、“赫舍哩”等,后在《八旗氏族通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统一规范为“赫舍里”。不过今有满族同胞有别出心裁者,复古称为纥石列氏、纥石烈氏等。赫舍里氏的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都英额(今辽宁清原英额门)、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辉发河上游)、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色钦(今黑龙江虎林)及穆理哈(今黑龙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黑龙江塔散堡)等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中叶以后,赫舍里氏多冠汉姓为惠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等。
惠姓得姓始祖
姬阆、展获(柳下惠)、嬴驷、季悼子、公子彭、熊章、服惠伯、姜元、姬夷吾、姬弗涅、公子惠。
惠姓迁徙分布
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有的学者认为,惠姓是上古时期陆终的第二子惠连的后代。如果依照这种考证,惠姓中国人是更加源远流长了。在过去2000多年期间,惠氏的活动地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长久以来在历史上成名的惠氏名人,也几乎全是江、浙人氏。古代的扶风,在今陕西平东南,全国惠氏老家便在这里。望族居扶风郡(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
清朝初年,惠氏家族中惠荣耀迁至贵州省罗甸县深井乡干洞村,现已发展二十多代,其后人现主要分布在罗甸马场、干洞,平塘塘边镇塘泥村塘房、新街村万家屋基及惠水县太阳等地!
据老一辈的流传,无锡和上海都有惠巷,流传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两兄弟一起逃亡,一个人到了无锡就停了下来,另一个人继续走到了上海,两人相约改姓为惠,无锡惠巷有人曾去上海取证,找到惠巷,流传得到证实
惠姓传统文化
惠姓郡望堂号
郡望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
扶风郡:汉武帝时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堂号
景言堂:宋朝时,常熟知县惠畴,勉励农民勤于农事,发动人民学文化,表扬奖励好人,惩罚坏人,把地方治理地很好。他建了一座阁子,丞相在上面题上“景言”两个字作为对他的旌表。
此外,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扶风堂”等。
琅琊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百岁堂:资料有待补充。
燕翼堂:资料有待补充。
惠姓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蒙庄为友;经史传家。
——佚名撰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宋国人,与庄子为朋友。曾任过魏相,主张联合齐楚,停止战争,并随魏惠王见齐威王,使魏、齐互尊为王。知识渊博,以善辩出名,具有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当时的名辩思潮中,代表名家两个基本派别的“合同异”(合万物之异)派,看到事物的矛盾统一,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先秦的逻辑学发展有一定贡献。庄子曾称他“多方术,书五车”。下联典指清代经学家惠士奇,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年号半农居士,人称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人。康熙年间进士,官编修、侍读学士,曾典试湖南,督学广东。传他父亲惠周惕的学说,撰写《易说》、《礼说》、《春秋说》,搜集汉儒经说,征引古代史料加以解释,方法比宋儒缜密。另著有《红豆斋小草》、《咏史乐府》等。
名不去直;动必中规。
——佚名撰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惠直,初名直方,后去方名直。下联典指元·惠希孟,性聪慧,博涉群书,兄希颜、弟希点皆无嗣,希孟奉兄抚弟,笃爱无间,著有《杂礼纂要》、《家范》等书。
五言通用联
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
——清·惠士奇撰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经学家惠士奇撰书联。清代经学家皮锡瑞认为,惠氏为雍乾以后汉学大宗,但未尝废宋学。实际上,所谓“法程朱”,是惠士奇认为程朱的学问也来自汉人,最终是以汉人为法的。他认为只有汉人才保存了圣人的真谛。在惠栋的著作中,几乎全是发明汉人言论。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中评论说:“惠氏世守古学,而先生所得尤深,拟诸汉儒,当在何邵公(休)、服子慎(虔)之间,马融、赵歧辈不能及也。”也是把他同汉人相比。因此,惠栋可称是汉学大师。
惠姓字辈排行
陕西安康惠氏字辈: "应天山文金,永万德政全,生财有道,乾坤真祥,仁义为美,法心善良,世代绵长"
四川南江惠氏字辈:“宗延育栋梁福禄兆安康顺泰耀兴旺盛锦颂荣昌”。
安徽泗县惠氏字辈:“恩荣延庆义方肇谋友善师仁懋德逊志”。
安徽舒城县惠氏字辈 :“大学忠治国家祥克定邦”
山东单县惠氏字辈:“一支:庆锡玉 万彦义所继。另一支:光明正大鸿运延长”。
河南邓州惠氏字辈:“士恒大清永万世功成必有名祖宗积德厚善报获余庆”。
湖北枣阳惠氏字辈:“士恒本昌天臣立修述祖家道永宜正学昌明汉运兴隆”。
湖北襄樊惠氏字辈:“清静福长远永代胜万国
河南南阳辈序诗为:伯、元良、贵、基、运,三、应、府、绍、迪,
美、文、民、克、士,恒、本、昌、天、臣,
章、大、先、贤、志,永、远、保、定、成,
廉、让、宽、信、传,仁、义、忠、和、同,
明、宪、光、祖、德,秉、子、振、朝、芳,
景、兆、之、兰、凤,学、维、万、世、祥。
安徽肥西惠氏字辈:聚玉长存孝,文明世代昌。秉忠传国德,修政治家邦。
山东安丘市惠氏字辈:元、相、从、保、俊、守、建、成。
安丘市景芝镇西营村也有分布、山东日照东港区三庄镇也有分布
惠姓历代名人
惠姓历史名人
惠施:战国时宋国人,与庄周为友,是名家代表之一。主张“合同异”说,认为一切差别、对立是相对的。庄子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著有《惠子》一篇。
惠生:后魏高僧。孝明帝时,奉太后命与敦煌人宋云往西域求典,遂至印度而还,得大乘经典一百七十部,著有《使西域记》。
惠直:字子温,宋代当涂人,崇宁年间(1102-1106年)进士,历任德化主簿、歙州推官、太常博士。最初名叫直方,后去“方”留“直”,改姓名为惠直,意在保留正直之名。
惠希孟:字秋崖,元代江阴人,天资聪慧,博涉群书,著有《易象钩玄》、《杂礼纂要》、《家范》等书。其兄惠希颜,弟惠希点无子嗣,希孟奉兄抚弟,相爱无间。
惠周惕,原名恕,字元龙,号研溪,清代经学家,江苏吴县人。
惠士奇:清代人。他的父亲惠周惕、他和他的儿子惠栋,三世都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惠士奇康熙年间中进士,任广东学政,以经学倡导,士风大振。因病辞官后,在家研究经史,晚年尤精于经。古音古字,皆分别注疏,援引诸史百家之文,以为佐证。著有《易说》、《春秋说》、《琴笛理数考》。
惠栋:字定宇,号松崖(1697-1758)。他生在经学世家,家学渊厚,师有专门。《清史稿·儒林传》说:“清二百余年谈汉儒之学者,必以东吴惠氏为首。惠氏三世传经,周惕其创始者也。”
惠姓近现代名人
惠英红(Kara Hui,1960年2 月3日-):满洲正黄旗人,出生于山东,著名香港演员。惠英红凭电影《长辈》夺得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2009年至2010年间再凭电影《心魔》先后赢得第46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女演员”、第4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配角”及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得“最佳女主角”。
惠天赐:香港男演员,生于山东,满洲正黄旗人。在家中排行老四,女演员惠英红之兄。曾有两段婚姻,均是离婚收场。首任妻子为亚洲电视前高层陈贝蒂,两人育有两女惠颂玲(艺名程茵)、惠铠玲,后离婚。1996年与女艺人斑斑(原名黎小雯)结婚,婚后两人育有一子,至2001年宣布离婚。
惠永昌: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芦蒲镇袁惠村人,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白志东的得意门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在数学方面很有建树,在香港浸会大学高就。其表弟为网络视频红人钱仓颉,在江苏无锡定居。
惠钧:江苏无锡人。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
惠君明:1946年5月生,江苏无锡人。研究员。
惠若琪:中国女排新星。江苏南京人,出生于辽宁大连。
惠家康:中国足球运动员,效力于天津泰达队。
惠宏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少将,公安部警卫局副局长,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军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