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隐取名
- 竺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竺(Zhú)姓为中华姓氏,得姓始祖为竺次。
竺姓历史发展
竺姓基本简介
竺[竺、笁,读音作zhú(ㄓㄨˊ)]
竺姓姓氏来源
竺(Zh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竹姓,以国名为氏,后改为竺生。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到了春秋时,其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以国名为姓,称竹氏。至汉代,有枞阳人竹晏,因避仇人而改为竺姓,其后沿用不改。
2、源于古印度,属于外来姓氏。据《姓苑》和《汉书·西域传》等记载,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后来,中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之姓,成为竺姓。通常认为汉代宣帝时竺次为中国竺姓始祖。在释道安之前,国人入沙门者,皆从俗姓,外国来的僧人都是以国名为姓,比如姓安的是安息人(今伊朗一带,西方人称帕提亚),姓支的是月支人(大月支,他们国王的头被匈奴王当作尿壶),姓康的是康居人(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姓竺的是天竺人,等等!
姜姓竺氏:
夏禹在世之时,曾封炎帝的后裔在台(今辽宁朝阳市一带),称墨台氏,后来简称墨,这就是墨氏的由来。到了商汤时,又将墨台氏改封在孤竹(今河北卢龙南)。商末,孤竹国君名初,字子朝。子朝生有三个儿子,他觉得小儿子智(字公达)比较能干,便欲立他为国君继承人。子朝死后,公达认为哥哥允(字公信)是长子,君位应当由哥哥继承,自己继位是有违祖制。而公信则认为不能违背父命,坚决不接受。两人让来让去,最后干脆一道离国出走。兄弟二人出走之后,国人便立中子文(字公高)为君。国人后来以国名命氏,便是竹姓。这位大哥的谧号就是伯夷,而小弟就是叔齐。伯夷、叔齐离国之后,在各地流浪了一阵。他们听说西伯昌是位尊老爱幼的仁君,便去投奔西伯昌。后来姬发伐纣,他们认为这是犯上作乱,以臣代君,反对并阻拦武王发兵。武王克商后,他们表示不吃乱臣贼子的粮食,不食周粟,跑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西南)中,采摘薇菜充饥。后来又有人告诉他们,首阳山也是周室之地,于是他们二人就饿死在那里。到了东汉年间,枞阳侯竹晏认为本姓原出于伯夷、叔齐二贤,就在“竹”字下加了个“二”字,改成竺氏了。这就是姜姓竺氏的由来。伯夷的后人,也有称为伯氏的!所以竺姓也是炎帝的直系血脉治姓!
竺姓得姓始祖
竺次。提起“竺”这个字,大家要联想到古代的天竺国。而实际上我国的竺氏也的确来自天竺国。他们跟中国的关系根深蒂固,大约已经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所谓“天竺”,就是印度的古称,亦作天笃、身毒等名。竺姓中国人,因为来自古老的印度,所以他们的文化背景也是深厚无比,丝毫都不比土生土长的姓氏逊色。头一个自印度到中国来开基的姓始祖,就是汉宣帝时以谒者身份来华的竺次,故竺次就是竺姓的始祖。
竺姓迁徙分布
竺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二位门阀。竺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竺姓与竹姓同源。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国君的后人就有以国名的一字为姓,称为竹氏。东汉时。枞阳侯竹晏认为竹源出自孤竹国两位贤人,即伯夷和叔齐(二人为商末周初的贤人,因不食乱臣之粮而饿死于首阳山),于是在“竹”字下面加个“二”字,即成了“竺”氏。另外,古时称印度为天竺国,曾有僧人来中国传经时,为了适应汉文化的习惯,就取一个字为他们的姓氏,而他们被称为天竺僧,就多以竺为姓。后来,有些僧人在中国定居,而有些汉族的僧人因拜师也随他们姓竺,这样,竺姓就在汉人中传开来。还有,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其后人因之。据《汉书·西域传》考证。但我国另一部姓氏古籍《姓苑》上说:“竺本姓竹,至汉枞阳竹晏改为竺。”依照《姓苑》的考证,我国的竹氏源流,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望族居东海郡(今山东省兖州东南)。
后有吉安郡丞迁于浙江嵊州金庭,为浙江嵊州、上虞、奉化竺姓始祖。 葬于灵鹅村。现宁波奉化多有竺姓人士居住,有后竺村等。
竺姓传统文化
竺姓郡望堂号
郡望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枞阳堂:汉朝时期,竺晏为枞阳侯。又因竺氏本姓竹,由竺晏才改姓竺的,故以其爵为堂号。
化乡堂:宋朝时期的竺大年是沈焕的入室弟子。性格行为既严肃又庄重。长于说《礼》,乡人都受他的感化。
听彝堂:浙江奉化溪口镇董村上堡的竺氏堂号。
竺姓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联
朱门安履;
顽石点头。
——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僧人竺法深,住在会稽。刘尹问他为什么总去朱门(贵族宅第),他说:“你看见那是朱门,我则如进蓬户(茅舍)。”下联典指南朝宋僧人竺道生,相传在东吴虎丘山竖石为弟子,讲《涅檠经》,直讲得顽石点头。著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等。
五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郡;
源自孤竹国。
——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竺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竹君报吉兆;
二酉传书香。
——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竺姓之“竺”字的析字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研究理昧,老而愈笃;
诵经论法,学者之师。
——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女僧竺道馨的事典,竺道馨,雅能清淡,尤善小品。下联典指东汉僧人竺法兰,诵经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
竺弥孝亲,闻雷泣墓;
生僧说法,颃石点头。
——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孝子竺弥事典。下联典指南朝宋僧人竺道生的事典。相传,竺道生昜石为弟子,讲涅盘经,石皆点头。
耕道传家,订义雅闻戴记;
凝阳开国,汉廷特守侯封。
——佚名撰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竺大年,字耕道,熟谙《礼记》,人皆化之,著有《礼记订议》。下联典指竺姓的得姓源流,引《姓苑》云:“竺本姓竹,至汉纵阳侯竹晏改为竺。”
竺姓家谱文献
浙江宁波竺氏永德堂宗谱二卷,(民国)竺士康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浙江省奉化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奉化龟州竺氏宗谱,(清)汪仕侃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九~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奉化筠溪竺氏宗谱八卷,(民国)竺商庚重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另有一部今仅存第五~七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奉华竺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草稿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上虞虞南竺氏宗谱七卷,(民国)竺林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上虞市档案馆。
浙江嵊县竺氏宗谱,(清)竺国亨、竺国宰纂修,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嵊县竺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竺孝感监修,竺光涵、竺祖赓纂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三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竺姓姓氏名望
竺姓竺渊
明朝文士,宣德年间举为进士。被朝廷任为官员,正统中为福建参议,敕守银坑,盗贼四起时,竺渊率众捕盗,反被盗贼所捕,后因不屈于盗被杀。
竺姓竺法深
晋代僧人。名潜,或称道潜,字法深。俗姓王,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18岁便出家,师从富有才解久负盛名的名僧刘元真,慢慢克服了一般士族子弟习见的浮华性格,深刻钻研了般若学的佛学理论,加上相貌堂堂,谈吐风雅,在京城长安已小有名声。至24岁时,独自登坛讲学,所讲《正法华经》、《大品般若经》,义理深奥,剖析明白,前来听讲受业者常济济一堂,多达五六百人。
竺姓竺道馨
晋代女僧,雅能清淡,尤善小品。
竺姓竺道生
南北朝时僧人。俗姓魏,原籍钜鹿(河北省平乡县)人,而寄居彭城(江苏省铜山县)。大约十岁,即依名僧竺法汰出家。曾随僧伽提婆研习有部之学,并受学鸠摩罗什深得般若之旨。高僧传本传谓其“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因而得以摄受涵泳空有两宗的学说,以建构独特的思想。
竺姓竺大年
宋朝学者,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礼记》,著有一本叫《礼记订议》的书。
竺姓竺绍康
反清志士。在秋瑾与徐锡麟策划皖浙起义时,被任命为光复军分统。皖浙起义失败后,被通缉,避入台州山区。
竺姓竺时英
竺时英(1904.10.16-1934.4.17),浙江省奉化市西圃村人。1911年在当地小学读书,1916年进县城文聚高小。1919年考入宁波省立第四师范,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法系。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传到甬城,接受进步思想,和同学们一起走出课堂,抵制洋货,投入反帝爱国运动。1923年9月宁波第四师范并入四中。在进步教师指导下,和裘古怀等10多名同学,在校内竹洲组织了“飞蛾社”。恪守社旨,按月读书一册,集会一次,宣读自己撰写的理论文章,交流学习心得。此外还经常听取由校长经享颐请来的革命前辈,文化名人的报告和讲学。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北京大学政法系,求学期间阅读了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和马列著作,开拓了视野。毕业后在浙江定海中学任教,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积极组织校内学生会,投入罢课示威游行,抗议帝国主义者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1926年调奉化中学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农民、手工业工人参加工农运动。3月参加了在天安门前举行的“三·一八”示威大会。1927年1月参与组织工农学冲进奉化伪县府,痛打伪县长。杭州“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通缉,先赴汉口后回宁波旅汉公学教书,继续从事农运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2月应聘在鄞县石矸小学任救。8月去汉口宁波旅汉公学任教。1931年9月回奉化,任孤儿院教导主任,参与组建中共奉化县特别支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发动知识分子成立党的外围组织“奉化县文化促进会”,任会长。准备出版《反正》刊物,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行,后遭查封。曾三次组织奉化中学师生罢课,向反动校长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4月25日被叛徒告密遭逮捕,囚禁杭州“浙江陆军监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并鼓励难友为革命准备流血。由于在狱中过着非人的生活,又遭各种刑审逼供,被折磨得体弱多病。
1934年4月17日黎明,带着对来竞事业的无限遗憾病逝狱中,时年30岁。
竺姓竺清旦
竺清旦(1899.6.5-1935.12),字起元,号照卿,化名包起凤、竹卿、贞大房、刘晓平等,浙江省奉化县董村人。出身于一个秀才之家。从小即在父亲的教育下读书写字,学诗作文。1917年起先后在奉化、镇海、鄞县的一些小学当教员或校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4年初任鄞县五乡碶鄮溪区区立一校校长时,曾发动数百名群众与当地豪绅作斗争。1925年7月筹建了两个村的农民协会。1926年3月中共宁波地委改组,被选为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4月国民党宁波市党部改组,被选为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长。负责整个宁波地区农运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农村,进行具体的指导。5月去广州参加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8月因宁波缺乏农运干部,奉命提前返回。11月任江浙区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12月宁绍台农民协会成立,被选为会长,采取以会代训和印发资料等办法,培训了一批农运骨干,组建了多支农民自卫军。1927年2月北伐军到达宁波,各界人士在小校场集会欢迎。在会上发表演讲,以宁绍台农民协会名义向北伐军提出了13项要求。3月2日宁波临时市政府筹委会成立,任委员。深入余姚庵东盐场,发动盐民,组织盐民协会,被推举为主任,还成立了盐民自卫军,公审了盐霸高锦泰。至4月宁绍台地区有组织的农民已达20余万人。4月9日宁波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清党”事件,遭通缉,被迫出走武汉。6月全国第四次劳动代表大会在汉口召开,作为浙江代表出席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会议结束后,被留下来担任短训班的教员。“七·一五”汪精卫在武汉反革命政变后,被送往苏联学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军事班学习。1928年夏转入中山大学(又称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由中共党员转为联共候补党员,被选为党小组长。学习期间,看到校内存在的问题,就直率地向校方提出,要求加以改进。谁知却得罪了校长米夫的翻译王明(陈绍禹),耿耿于怀。被诬为“托派”,后经共产国际、联共监委、中共代表团三方联合调查,得以澄清。1930年10月回国到新疆工作。当时新疆没有中共组织,虽感人生地疏,因难重重,但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强信念,置身于群众之中不懈地工作。1933年盛世才登上了新疆督办的宝座,打着“反帝亲苏”的幌子,骗取了苏联的支持。苏联陆续派遣一批专家、顾问和中共党员到新疆工作。竺清旦被安排到盛世才直接掌握的教导团(即卫队团)工作。盛世才阴险狡诈,为了防范共产党人,借口新疆情况复杂,规定在新疆工作的联共党员和中共党员不得公开身份,不发展党的组织,不宣传共产主义的政策,并派心腹进行跟踪监视。在这种情况下,竺清旦怀着要把新疆建设成为一个革命根据地的赤诚愿望,团结同事,积极工作,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宣传苏联建设的新成就,传播马列主义真理。他的革命活动,引起新疆反动势力的嫉恨和恐惧。1935年12月,国民党新疆省督办盛世才以开会为名,邀请来到一个花园内,趁其不备用手枪把他杀害,牺牲时36岁。
竺姓竺可桢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21年在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62年在南京大学建校60年之际题词“东南学府,为国之先。男女同校,唯此首创。外御强敌,内抑豺狼。天下有道,黉舍乃昌”。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竺姓竺水招
竺水招(1921—1968),女,原名竺云华,越剧演员。浙江省嵊县金庭镇灵鹅村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竺水招少年时工小生兼学花旦,为女子越剧中少有的擅长武功的演员竺水招便装照之一,戏路宽广,武生、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甚至老旦等行当,均能应工。在越剧十姐妹中是唯一一位生旦俱佳的艺术家,。扮相俊美,被喻为“越剧西施”。生前拍有戏曲艺术片《柳毅传书》和唱片多种传世。她创立的“竺派”,优秀传人有竺小招,筱水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