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隐取名
- 乐正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乐正姓,为中国一复姓。乐正,是古代在宫廷中负责管理音乐的官名,后代便以其祖先的官名为姓氏,遂称乐正姓。乐正复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一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四十一位。
乐正姓历史发展
乐正姓姓氏读音
乐正[乐正,读音作yuè zhèng(ㄩㄝˋ ㄓㄥˋ),不可读作lè zhèng(ㄌㄜˋ ㄓㄥˋ)]
乐正姓姓氏源流
乐正(Yuè zhèng )姓源出有:
单一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历代乐正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乐正,是商、周时期即有的官职称谓,负责司掌音乐声律和宫廷礼乐部门,即管理典礼乐队的最高长官。在西周时期,君王贵族皆十分注重礼议形式,礼乐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所以在朝廷上,乐正这一官职也一直受到君王的重视。在史籍《元和姓纂》和《尚友录》中均记载有:“周官乐正,以官为氏。” 在西周强盛时期,只有王室设有乐正之官,其他诸侯国没有乐正之官职,只有乐史,即周王室派遣到各诸侯国监督并指导周王室所规定的礼乐在各国实施的情况。到了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也纷纷设自行置乐正之官,衰弱的东周王室也莫可奈何,甚至在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中,如齐国、晋国、鲁国、宋国等,其音乐声律和宫廷礼乐规格要比周王室还要高贵和丰富。
唐朝学者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乐正,乐官之长,掌国子之教。幼者教之于小学,长者教之于大学。”说明乐正不但掌管音律和礼乐,还兼有太学之职能,负责贵族子弟的教育。
在诸多乐正的后代子孙中,多有以祖先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乐正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乐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由于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多有乐正之官,因此乐正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要注意的是,由乐正氏简改的单姓乐氏,正确读音仍作yuè(ㄩㄝˋ),与蒙古族汉化姓氏之乐氏的读音lè(ㄌㄜˋ)迥然不同。
乐正姓迁徙分布
乐正氏复姓是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一位门阀,得姓至今已有两千六百年以上的历史,望族出天水郡。乐正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乐正,最初是指周朝时礼乐部的长官。因为古人十分注重礼议,更何况礼乐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外交形象。所以在朝廷上,乐正官很皇帝的重视。乐正的后人往往以此为荣,因此乐正姓就产生了。在《元和姓纂》和《尚友录》上都有“周官乐正,以官为氏。”的记载。由此可知复姓乐正便是传自周朝,得姓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乐正氏望出天水郡,西汉初置郡。相当于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乐正姓传统文化
乐正姓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称上邽堂、平襄堂。
乐正姓宗祠楹联
七言通用联 《乐正姓渊源》
下堂伤足有忧色;仙药飞升无挂牵。——佚名撰乐正姓宗祠通用联
诠释: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曾子弟子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数月犹有忧色,人问之,对曰:“君子顷步不敢忘孝,今予忘孝之道,是以有忧色也。”下联典指宋代即墨人乐正子长,遇仙于鳌山,受仙方登劳山仙去。
十言通用联
孝行名贤,虑下堂之伤足;栖真高士,服仙药而升天。——佚名撰乐正
诠释: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乐正子春,曾子弟子,下堂时伤了脚,几个月不出家门,脸上还带着忧虑。弟子问他,他说:“《礼记》说君子半步也不敢忘孝,现在我忘了孝道,所以面带忧虑。”下联典指宋代即墨人乐正子长,相传曾在鳌山遇仙,得仙人所授“巨胜赤散方”,被告知这种药蛇服了可以化为龙,人服了可以长生不老。乐正子长服了这药,年过一百八十岁,还面如童颜。后来登上劳山仙去。
乐正姓姓氏名望
乐正子春
春秋时鲁国人。为曾子弟子。曾下堂伤足,数月不出,独有忧色。人问之,曰:“君子顷步勿敢忘孝,今予忘孝之道,是以有忧色者也。”
乐正克
战国时期鲁国人,孟子的弟子,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战国时代儒分为八,其中一派就是“乐正氏之儒”,主要贡献,是其著名的教学理论专著《学记》。
乐正子长
宋代即墨人。传说他在鳌山遇到了仙人,得到长生不老药“巨胜赤散丸”,他吃了这种药,活到一百八十岁还很年轻,还面如童颜。后来登上劳山仙去。